从MOSS到ChatGPT,数字生命如何影响人类文明?

电影《流浪地球2》中,扫描人类大脑即可实现数字生命。

在现代科学中,数字生命究竟能否实现?人类应该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吗?数字生命未来可能重塑人类文明吗?

《一说科幻》栏目主理人、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王一对话《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苟利军、王元卓,一起聊聊数字生命。

专家信息:

王一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苟利军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王元卓 中科大数据研究院院长

王一:20年前有部热播的电影《天下无贼》,影片中有个经典片段,范伟饰演的打劫犯举着斧子说“IC、IP、IQ卡,统统告诉我密码”,刘德华所饰演的角色举起手来说,“报告打劫的,没有IQ卡”。


《天下无贼》剧照(网络)

但在20年后的今天,同一个刘德华亲手把IQ卡插进了550系列量子计算机,这张IQ卡也有了自己的名字——数字生命卡。请二位老师聊聊数字生命这个概念,它有希望实现吗?如果能实现,要分几步走,我们现在位于什么阶段?


数字生命卡(《流浪地球2》预告片)

王元卓:数字生命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提出了人工生命的概念,算是对数字生命最早的描述。在他之后,冯·诺依曼又进一步推动了数字生命概念,他认为数字生命应当可像生物一样进行自我繁殖。这两位计算机领域的奠基人对数字生命给出了一个基本的描述。

在我看来,如果称之为生命,它应具备可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能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利用,还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设定一系列目标

说得更简单些,既然叫生命,它应该具有自我意识;再往外说,可能还会有性格,会追求自我生长,所以能够获取信息知识并进行判断,不断增量迭代优化自己。

数字生命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拥有给自己设置目标的能力,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设计者,都无法去预判或预知数字生命的状态。

目前,数字生命更多出现在科幻电影当中,像《流浪地球2》中的丫丫,它在数字空间当中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生长迭代、不断优化,这可能是整个电影最基本的一个设定。


《流浪地球2》中的图丫丫(网络)

王一:《流浪地球2》中通过扫描人类大脑实现数字生命,AI是通过机器学习迭代升级,两者之间有何异同?

王元卓:我本人从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研究,数字生命目前还不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应该说,人工智能和数字生命是相关的两个方向,但存在较大的不同。我们可从字面上理解“数字”和“生命”。数字与信息、计算机、智能等直接相关,比如推动数字化、提高数字素养的说法。生命则与生命科学,甚至包括脑科学、脑信号、意识等息息相关,属于交叉领域。但我们可以判断,目前数字生命还是一个停留在科幻层面的概念。

数字生命可由两个方式产生,第一种是设计者从零开始构建一个数字生命,根据参数迭代让其不断优化,比如之前的AlphaGo和最近热议的ChatGPT,都属于人工构建的智能体,基于一些学习模型,不断喂养其数据,让其不断成长。

另一种更直接更极端的方式,就是电影中所呈现的,把人脑信息化、数字化,让其延续所谓的“生命。这种方式更科幻,因为我们都知道,现阶段科学家们对人脑的结构和运行机理等很多方面的了解依旧有限,也就无从谈起将大脑数字化。

苟利军: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曾写过一本关于人类发展趋势的《生命3.0》(Life 3.0: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他在书中认为,在未来某个时刻,数字生命有可能真正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他展示了一个大的框架,我们是通过猿人进化而来,猿人被视作生命1.0,与猿人相比,我们可能在智力上更发达,但在生理结构等方面并无特别大的变化,所以目前以肉体存在的形态被称作生命2.0。而书中提到的生命3.0,就是指数字生命。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大数据领域有很多的进展,但很遗憾,对于数字生命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障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意识,人为什么是人,意识到底是什么?

王一:电影刚开始时,有人在宣传数字生命,数字生命是人的延续,但人的意识也能延续吗?这个问题现在的科学是否很难给出答案?

苟利军:意识就像是一个Black Box(黑盒),可能每个人都对意识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意识到底从何而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可能会说意识是人的灵魂。现在科学领域对意识从何而来也有很多说法,比如说有一种说法认为,人体的很多细胞聚集在一起,当数量非常多的时候,就有可能转变成所谓的意识;还有人认为意识是单独、独立的存在。很遗憾的是我们无法验证这些说法。

王一:哲学上有所谓的忒修斯之船,即把船一块块、一点点更换,探讨到什么程度就算变成了一个新船。假如每次只换一点,每次把人数字化一点点,逐渐过渡到数字生命呢?

苟利军:我想到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在这部片子中,意识有可能是一种真正的存在,没有所谓肉体的承载。


《2001太空漫游》剧照(豆瓣)

我还想到霍金,很早之前,他在演讲时就利用计算机设备实现发音,后来我们也知道,这个发音设备并不只是简单地帮助他发音,还预存了有很多问题。所以,有些简单的问题他可以快速回答。就这一点而言,计算机所从属的东西是他自身的一部分,但更多生活的部分则无法被复制。所以我也很好奇,在未来,即使可以复制所谓数字生命的时候,是不是很有可能也只能复制一部分。


霍金(视觉中国)

王元卓:数字生命不仅是技术的挑战,还涉及我们的认知、伦理,甚至是哲学问题。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各种各样关于科技伦理的管理规范以及审查要求,人工智能或与生命相关的领域,都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

我们还应探讨,数字生命真的是我们人类或者生物生命的一个未来发展趋势吗?如果是的话,谁又会去保证其继续运行呢?谁去运维它?在之前的一个科教节目中,有观众问我,数字生命未来可能重塑人类文明吗?当时我说,如果已经实现数字生命,为什么还要维护人类文明?它应该维护的是数字生命的文明。我们极力推动、发展数字生命,它并不会一定认可人类在文化中的位置,在其眼中我们可能是奇怪的古人、累赘、低等生命的存在。所以如果数字生命真的可以实现,未来带给我们的可能会是一系列的伦理、哲学上的问题。

王一:人类应该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吗?假如数字生命可以实现,人类会不会变得更加脆弱?会不会更加丧失探索太空的雄心和勇气?

苟利军:有可能对数字生命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一部分人放弃探索太空的想法和需求。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如所谓的元宇宙,是应有尽有的。几年之前大刘(刘慈欣)在一次颁奖典礼上就意识到这种问题,他提到说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是非常暗淡的,相当于我们丧失了探索宇宙的雄心。

王元卓:我突然想到《盗梦空间》中的画面,在一个阴暗的房间里躺着很多人,看着一动不动,但他们其实进入了梦境,在梦里像是真实的生活,而在真实的现实中他只是为了补充能量吃点东西,然后继续回到梦境里面。如果数字生命真的可以数字化延续,为什么我们还要在现实中去面对那么多的苦难呢?


《盗梦空间》剧照(豆瓣)

近年来元宇宙这个概念非常热门,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空间当中,如果我们可以设置各种我们想要的功能,不用动就可以实现社交,那可能就不需要设计一个派对或组织一个会议,很多方面的工作都变得没有必要。

但同时,可能很多进步也会被推迟,甚至不再需要进步。所以我个人认为,数字化生命之后,首先会在数字生命构建、数字化空间的构建上引发一波科技发展的浪潮,以让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舒适和便捷,但其他不相关技术的研发、社会的发展,甚至文明的进步,都有可能迟滞,甚至不再需要进步。数字化生命如何发展,如何趋利避害,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by:https://www.163.com/dy/article/HUJ9A881055615NV.html

消息盒子
# 您需要首次评论以获取消息 #
# 您需要首次评论以获取消息 #

只显示最新10条未读和已读信息